编号: F 1671-07
利用Φ-X174噬菌体渗透作为试验系统测试防护服材料
抗血液携带病原体渗透性的标准试验方法
本标准是以固定编号F 1671发行;紧跟在编号后面的数字表示原来通过的年份或最后修订版的年份(如果修订)。括号中的数字表示最后重新审批的年份。上标(ε)表示自从最后修订或审批之后的编辑。
引 言
健康卫生行业的工作者在对伤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中,会接触那些传播疾病的生物液体。这些由各种不同的微生物引起的疾病,能够对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构成重大威胁。特别是一些通过血液传染的病毒能够导致肝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AID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因为工程控制不能消除所有可能的暴露,注意力被集中到通过抗渗透的防护服减少直接接触皮肤可能性上 (29CFR Part 1910.1030)。本测试方法有助于评价材料的效果,该材料能够保护穿着者免遭含有血源性病毒体直接接触防护服材料的有效性,通过与悬浮在模拟体液上的替代微生物在连续接触条件下进行测试。
1. 适用范围
1.1 本测试方法通过用一种替代微生物在液态连续接触条件下测试用于保护穿着者免遭与血源性病原体接触的防护服材料的抗渗透性能。根据对病毒渗透的检测认定防护服材料是否合格。
1.1.1 本测试方法对于有容易吸收液态检测液体的厚内衬防护服材料并不总是有效。
1.2本测试方法并不适用于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所有形式或条件。该测试方法的使用者必须审查工作模式或服装暴露和评估这种针对其特定应用的测试方法是否适当。
1.3 本测试方法应经明确的定义模拟通过血液及其他潜在传染性体液传播乙肝与丙肝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渗透。对于抵抗其他病原体的推论必须建立在逐案评估的基础上。
1.4 本测试方法只涉及抗病毒防护服材料的性能或某些结构(例如,缝)。本测试方法不涉及设计、整体结构和组件,或者服装的接口、影响防护服整体防护的其他因素。
1.5 以国际单位制 (SI单位)或其他单位制规定的值应该分别当做标准。将不同单位制下规定的值区分使用,不可将他们混淆。
1.6
这个标准并非旨在解决所有的安全问题,如果有的话,与其使用相关。建立适当的安全及健康措施,并确定适用的规章限制后才能使用是本标准使用者的责任。
2. 引用的文件
2.1
ASTM 标准:
D 1331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与界面张力的试验方法
D 1777 测量纺织材料厚度的试验方法
D 3776 测定纺织品单位面积(重量)质量的试验方法
D 3862 评定微生物水质的常规过滤程序用0.2 μm薄膜过滤器滞留特性的试验方法
E 105 材料的概率取样的标准操作规程
E 171 标准大气下柔性阻隔材料的检验和测试说明
F 903 防护服用材料耐液体渗透的标准试验方法
F 1670防护服用材料耐人造血液渗透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
2.2
军用标准:
MIL-STD-105计数型检验的取样规程和图表
2.3
ANSI/ASQC 标准:
ANSI/ASQC Z 1.4计数型检验的取样规程和图表
2.4
ISO标准:
ISO 2859-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
2.5
OSHA标准:
29 CFR Part 1910.1030 “职业接触血源性病原体:最终规定” Federal Register, Vol 56,No.235,Dec.6, 1991,pp. 64175-64182。
3. 术语
3.1
定义:
3.1.1
琼脂,名词—用于支持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半固体培养基。
3.1.2
无菌的,形容词—无菌,未受微生物污染。
3.1.3
分析实验,名词—一种混合物分析,以确定某一组份的存在或浓度。
3.1.3.1
讨论—在本测试方法中,分析的成分为一种微生物,Φ-X174噬菌体。
3.1.4
分析液,名词—一种用来清洗测试样品表面的无菌液体,以确定微生物的渗透。
3.1.4.1
讨论—本测试方法中,法液为噬菌体营养液体培养基,微生物为Φ-X174噬菌体。法液用来清洗测试样品正常内表面的Φ-X174噬菌体。
3.1.5
病原体,名词—一种感染细菌的病毒。
3.1.5.1
讨论—本测试方法中,噬菌体为Φ-X174。Φ-X174噬菌体对人类不致病,只旨在于模拟对人类致病的病毒。
3.1.6
血源性病原体,名词—一种传染性的细菌或病毒,或其他血液中的致病微生物或潜在的传染性体液。
3.1.6.1
讨论—根据本测试方法的目的,血源性病原体主要主要包括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 (HCV)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其他微生物必须逐案基础上予以考虑。
3.1.7
体液,名词—由人体产生、分泌、或排出的任何液体。
3.1.7.1
讨论—本测试方法中,体液包括那些可能传染血源性病原体的液体,包括但不局限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脑脊液、滑液、腹腔液、羊水、牙科手术中的唾液、任何受到血液污染的体液和所有很难或不可能分辨的体液(参见section 29 CFR Part 1910.1030)
3.1.8
模拟体液,名词—用来模拟人类体液的液体。
3.1.8.1
讨论—本测试方法中,噬菌体营养液体培养基模拟体液,这是因为血液和体液的表面张力下限与它近似(不包括唾液),0.042 ± 0.002 N/m。
3.1.9
挑战悬液,名词—包含用于测试材料抗渗透性能的试剂的液体。
3.1.9.1
讨论—本试验方法中,挑战悬液是指噬菌体挑战悬液;营养液包括Φ-X174噬菌体。
3.1.10
菌苔,名词—微生物学中,在培养皿薄顶层琼脂中浑浊、清一色生长的细菌。
3.1.10.1
讨论—本测试方法,大肠杆菌被选定为用于生产的菌苔的细菌。
3.1.11
溶解,名词—整体细菌细胞的裂解或毁坏。
3.1.11.1
讨论—本试验方法中,寄主细菌大肠杆菌的溶解由Φ-X174噬菌体引起。
3.1.12
基质,名词—细胞、生物和尤其是细菌的培养营养系统。
3.1.12.1
讨论—此测试方法中,术语基质用来描述供养特定微生物生长的复杂混合物。例如,噬菌体营养液、顶层琼脂。
3.1.13
形态学,名词—特定生物的组成和结构。
3.1.14
营养液,名词—液体基质。
3.1.14.1
讨论—本试验方法中,营养液指噬菌体营养液,其用来培养寄主细菌大肠杆菌,并通过各个阶段程序帮助生成Φ-X174噬菌体,如悬置用于在渗透单元中挑战测试材料的Φ-X174噬菌体;鉴定测试材料的正常内面,如有必要,稀释用于平板的分析液。
3.1.15
渗透,名词—超分子水平上的物质运动通过防护服上的挡板、多孔材料、接缝,以及针孔或其他不合格折贴。
3.1.15.1
讨论—对于本试验方法,具体物质是包含Φ-X174噬菌体营养液的噬菌体挑战悬液。
3.1.16
空斑,名词—在病毒学中,理论上是自生病毒的寄主细胞感染溶解的结果—形成可见的空白区。
3.1.16.1
讨论—本测试方法中,术语空斑是用来描述顶层琼脂大肠杆菌菌苔中可见空白区域,这理论上是自生Φ-X174的结果,其中细菌被噬菌体感染和溶解。
3.1.17
空斑形成单元 (PFU),名词—能够由顶层琼脂菌苔中的细菌感染和溶解产生空斑的病毒颗粒。
3.1.18
菌落,名词—在微生物学中看做包含培养基的皮式培养皿。
3.1.19
防护服,名词—服装部件是专门设计和组成其目的是使全部或一部分身体隔离于潜在危险或服装穿着者污染的外部。
3.1.19.1
讨论—本测试方法中,用于防护服的材料被评价。与血源性病原体接触的潜在危险是被模拟的。
3.1.20
无菌的—远离自生微生物。
3.1.21
微生物替代品,名词—用来充当对人体致病其他微生物的这种微生物。
3.1.21.1
讨论—本测试方法,替代微生物是Φ-X174噬菌体,用来模拟丙肝病毒(HCV)、乙肝病毒(HB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3.1.22
滴定量,名词—与给定量的另一物质反应所需要的物质量。
3.1.22.1
讨论—本测试方法中,滴定量是用来描述自生噬菌体浓度以每毫升空斑形成单位 (PFU/mL) 来计量。
3.1.23
病毒穿透,名词—病毒对材料的渗透。
3.1.23.1
讨论—本测试方法中,病毒渗透是用来描述Φ-X174噬菌体通过防护服材料中的隔板、接缝、微孔和针孔或其他瑕疵的物理迁移。
3.1.24 抗
病毒的,形容词—指的是在特定实验室试验条件和检测方法下材料组织病毒的渗透。
3.1.24.1
讨论—本测试方法中,先是通过的防护服材料被认为能够抵抗病毒渗透。
3.1.25
病毒,名词—缺乏独立的新陈代谢,只能够在活寄主细胞里繁殖的瞬间传染病原体。
4. 试验方法概要
4.1与试样作用的是一种营养液含有指定时间和压力关联的病毒。
4.2当液体渗透不易观察时察觉渗透材料的自生病毒的分析程序用来补充渗透目视检查。任何病毒穿透测试样本的证据构成失败。
表1 样本接触程序
程序 |
压力时间程序与阻滞筛选择 |
A |
0 kPa (0 psig) 处理5 min,然后通过13.8 kPa (2 psig) 压力处理1 min,最后0 kPa (0 psig) 处理54 min。
不用阻滞筛支撑样本。 |
B |
0 kPa (0 psig) 处理5 min,然后通过13.8 kPa (2 psig) 压力处理1 min, 最后0 kPa (0 psig) 处理54 min。
使用阻滞筛支撑样本。报告中标明型号。 |
5. 意义与用途
5.1本测试方法是基于用于测试化学防护服材料的抗液体渗透性能的F 903试验方法。这种测试方法通常用来评价防护服单独成品的样品或用作防护服的单独候选材料样品。
5.1.1防护服成品包括手套、护袖、围裙、罩衣、工装裤、头罩、和靴子。
5.1.2“成品样品”包括防护服的接缝和其他不连续区域及通常连续区域。
5.2据了解,体液渗透防护服材料很可能携带微生物污染物,但是,视觉检测方法还不够灵敏发觉微量含有微生物的液体
(1,2,3)。此测试方法使用含有Φ-X174噬菌体的基体。这种测试方法的视觉检测技术是用生物学上基于能在特定测试条件下检测到病毒的化验来补充的。
5.3 F 1670测试方法允许用于防护服材料抗以人造血液作为挑战液渗透性能的筛选。F 1670测试方法使用相同的渗透测试单元和技术,但样品材料暴露于人造血液来目视观察液体的渗透。材料通过F 1670测试方法接着应用此测试方法抗噬菌体渗透来验证材料的性能。
5.4该测试方法已被专门设计用于测量替代乙肝、丙肝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微生物的渗透。用于本测试方法替代物Φ-X174噬菌体大小和形状类似于丙肝病毒,而且充当乙肝病毒和艾滋病毒替代物。对于来自其他病原体的保护推论必须在逐案基础上评估。
5.5 表1中的程序A和B部分条款的暴露于Φ-X174噬菌体挑战液的防护服样品涉及的测试细胞加压至13.8 kPa (2 psig)。这流体静压已被记录,以找出防护服装材料的性能之间的微小区别和接近于视觉穿透结果,此结果由主观确认获得
(4)。不过一些研究建议超过345 kPa (50 psig)的机械压力可以发生在临床使用
(5,6)。因此,重要的是要明白这个试验方法不模拟所有的实际穿着时施加在防护服上的物理应力和压力
5.6医用防护服材料的目的是阻碍血液、体液和其他可能的传染性物质。许多因素可影响体液的润湿和渗透性能,如表面张力、粘度和液体的极性,以及结构和材料相关的亲水性或疏水性。血液和体液不包括唾液的表面张力范围约为0.042~0.060 N/m
(7)。为了有助于模拟血液和体液的润湿特性,Φ-X174噬菌体挑战液的表面张力调整到接近于这种表面张力范围的下限,可向Φ-X174噬菌体营养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达到。Φ-X174噬菌体挑战悬液的最终表面张力接大约为0.042 ± 0.002 N/m。
5.7不考虑对防护屏障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的物理、化学和热应力降解的试验,可能会导致虚假的安全感。应考虑额外的测试来评估一次性产品的储存条件和保存期限的影响,以及可重复使用产品的清洗和消毒的效果。当使用挠曲效果或磨损时该防护屏障的完整性会受到损害
(8)。预润湿剂如酒精和污染无如汗水也可能损害防护屏障的完整性。如果这些条件是重要的,用Φ-X174噬菌体评估防护服材料经使用与预期条件适当预处理后的技术代表。
5.8本测试方法涉及到通过微生物替代物确定防护服抗渗透性能的分析化验程序。由于完成此方法的所需时间长度,它可能不适合作为材料或防护服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程序。
5.9如果此过程是用于质量控制或支持有关防护服材料抗病毒渗透性的广泛产品的要求,应该采用正确的统计设计和大量的数据分析而不是本实验方法中的那些规定。引文里可接受抽样检验方法的例子,如MIL-STD-105、ANSI/ASQC Z 1.4和ISO 2859-1。
5.10本测试方法需要基本的微生物技术应用知识
(9)。
6. 仪器和材料
6.1
仪器:
6.1.1
厚度计,适用于测量厚度接近0.02 mm (或接近0.001 in.),与测试方法D 1777一致,用来测定每个试验的防护服装材料试样厚度。
图1 带有阻滞筛的渗透测试单元的分解图
6.1.2
渗透测试单元,,控制在与加压测试人造血液接触的样品。在测试单元中,样品作为来自测试单元侧面的人造血液分离开的部分的。单元体大约能容纳60 mL (2.0 oz) 挑战液。法兰盖有开放领域让目视观察,透明盖也包括在内。单元体有一个顶端进口用于填充排水阀用作渗透测试单元的排水。其他零件,如连接顶端进口与单元体的管件,垫片,阻滞筛也是必需的。渗透测试单元的说明在试验方法F 903中也有提供。测试单元及仪器的图表由图1、2分别说明。
图2 仪器的三维视图
6.1.3
阻滞筛,满足表1程序B说明的光滑成品塑料或金属方眼筛:
% 网眼区域 >50
偏离样品的距离 <=5.0 mm (0.2 in.)
6.1.4
压力空气源,能提供13.8 ± 1.38 kPa(2.0 ± 0.2 psig)。
6.1.5
恒温箱,能保持35~37℃。
6.1.6
水浴锅,能保持在45 ± 2℃。
6.1.7
分析天平,能称重至0.001 g。
6.1.8
漩涡搅拌器。
6.1.9
冰箱,能保持2~8℃。
6.1.10
高压灭菌器,能保持121~123℃;207~221 kPa,绝对压力为 (30~32 psia)。
6.1.11
秒表或电子计时器。
6.1.12
定轨摇床。
6.1.13
pH计,能测量到0.1pH单位。
6.1.14
接种环。
6.1.15
转矩扳手,能转动13.6 N·m (120 in·-lb)。
6.1.16
分光光度计,能达到640 nm。
6.1.17
离心机,离心力能达到10000 × g。
6.2
材料:
6.2.1
消毒皮式培养皿,100 mm × 15。
6.2.2
消毒吸液管,规格为1、5和10 mL。
6.2.3
试管,100 mm × 13。
6.2.4
不锈钢试管架。
6.2.5
消毒薄膜滤器,10,0.22 μm。
6.2.6
消毒玻璃瓶,容量为100~500 mL。
6.2.7
微量移液管,能精确、稳定量取2 μL。
7. 试剂
7.1
噬菌体,Φ-X174,ATCC 13706-B1。
,,10
注1——替代微生物,Φ-X174噬菌体被选作最合适的血源性病原体的模型是由于其体积小、球面形状(二十面)、环境稳定性,非人类的传染性,高灵敏度、快速检测和高滴定量。Φ-X174噬菌体没有细胞膜,是已知的最小病毒之一 (直径0.027 μm)。Φ-X174噬菌体用于挑战滴定量至少为1.0 × 10
8 PFU/mL(每毫升空斑形成单位)。
7.2
细菌,大肠杆菌,ATCC 13706。
12,10
7.3
纯净水,质量标准。
7.4
营养液。,10
7.5
氯化钙 (CaCl
2)。
7.6
氯化钾 (KCl)。
7.7
氢氧化钠 (NaOH),标准溶液。
7.8
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醇酯80。
,10
7.9
细菌培养琼脂。14,10
8. 危险
8.1 所有与Φ-X噬菌体接触的仪器和必需品进行此测试方法之前和之后,通过高压灭菌器在121~123℃和207~22 1kPa,(绝对压力为30~32 psia) 达15 min。加入在随后的测试程序中没有其他测试生物的存在,可使用其他消毒方法。要小心谨慎通过对所有仪器和必需品的彻底、高水平地消毒来避免实验室空间的污染。这将减少实验室污染的可能性。
8.1.1 如果测试样平需消毒,确保所选择的消毒方法不会影响测试样品的性能。根据制造商的建议对试样消毒。
8.2 虽然Φ-X174噬菌体对人体没有已知的感染危险,但试验操作者应避免直接接触含有噬菌体的液体。
8.3 要么在渗透单元与观察者之间隔一层透明安全挡板,要么在安全罩窗口后面操作试验。
9. 基体的准备
9.1
噬菌体营养液 (Φ-X):
9.1.1 用如下试剂准备噬菌体营养液:
营养液 8.0 ± 0.1 g
氯化钾 5.0 ± 0.06 g
氯化钙 0.2 ± 0.003 g
纯净水,符合检验标准 1000 ± 12.5 mL
表面活性剂 0.1 ± 0.00125 mL (9.1.3)
9.1.2 用2.5 mol/L NaOH标准溶液调整噬菌体营养液的pH值为7.2~7.4。
9.1.3 用1份1%表面活性剂和9份容积的噬菌体营养液配制。在灭菌前,为了确保充分混合在加入表面活性剂时应对噬菌体营养液加热。建议用1%表面活性剂调整表面张力至0.042 ± 0.002 N/m。
9.1.4 在高压灭菌器中对噬菌体营养液消毒。
9.1.5 用D 1331试验方法测量消毒溶液的最终表面张力。噬菌体营养液的表面张力应在0.042 ± 0.002 N/m,否则不能使用。
9.2
底层琼脂 (Φ-X):
9.2.1 用下列试剂准备底层琼脂:
细菌培养琼脂 15.0 ± 0.10 g
营养液 8.0 ± 0.1 g
氯化钾 5.0 ± 0.06 g
纯净水,符合检验标准 1000 ± 12.5 mL
氯化钙 1.0 ± 0.0125 mL
(底层琼脂消毒后加入灭菌氯化钙,9.2.2)
9.2.2 用1 M氯化钙溶液加入纯净水病高压消毒配制无菌氯化钙。
9.2.3 用2.5 mol/L NaOH标准溶液调底层琼脂的pH值为7.2~7.4。
9.2.4 在高压锅中对底层琼脂消毒。
9.3
顶层琼脂 (Φ-X):
9.3.1 用下列试剂准备顶层琼脂:
细菌培养琼脂 7.0 ± 0.09 g
营养液 8.0 ± 0.1 g
氯化钾 5.0 ± 0.06 g
纯净水,符合检验标准 1000 ± 12.5 mL
氯化钙 1.0 ± 0.0125 mL
(顶层琼脂消毒后加入灭菌氯化钙,9.3.2)
9.3.2 用1 M氯化钙溶液加入纯净水病高压消毒配制无菌氯化钙。
9.3.3 用2.5 mol/L NaOH标准溶液调顶层琼脂的pH值为7.2~7.4。
9.3.4 在高压锅中对顶层琼脂消毒。
10. 测试样品和控制
10.1
测试样品:
10.1.1 选自单一材料样品或单个防护服部件的样品包括单层或代表适当层序排列的实际防护服构造的多层复合材料。
10.1.1.1 如果在防护服一个部件的设计中,不同材料或材料厚度指定在不同的位置,样品将从每个位置选择。
10.1.1.2 如果在防护服一个部件的设计中,接缝都要求以基材提供同样的防护,额外的样品测试将包括这些接缝。准备样品接缝使全部接缝形状(外形)与渗透测试单元的内径配合。在法兰盖或阻滞筛与样品之间使用聚四氟乙烯 (PTFE) 垫片材料以防止渗漏。
,10
10.1.1.3 确保在实际测试材料样品的任何面或区域上没有外来物质(例如,众所周知有些油墨影响噬菌体)
(10)。
10.1.2 待测的材料样品必须有最小为70 mm (2.75 in.), 最好是75 mm (3.0 in.) 见方。
10.1.3 三个测试样本从每种材料、复合材料、区域(对于混杂设计)或其他条件中随机采取。当假阳性失败受质疑时应再测验 (15.2.3)。应如E 105常规中描述的那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10.1.4 在两层织物之间包含防水层的防护服材料在边缘涂蜡可能会对假阳性破坏敏感。。印章测试试样的边缘以防止毛细模式的失败。用粘合剂,石蜡膜,石蜡密封试样蜡或胶支持泡沫前的测试。
10.1.4.1 仅将测试样品边缘密封,留下中心57 mm (2.26 in.) 区域进行测试。不允许密封剂侵入或堵塞的测试样品测试区域的结构,因为这可能危及测试程序。选择与材料防护服,消毒方法兼容的密封剂和密封方法。
10.1.5 如果消毒是准备防护服程序的一部分,必须对测试样品消毒。使用不不影响测试样品性能的消毒方法。根据制造商的建议消毒试样。
10.2
控制:
10.2.1 使如下程序测试每个防护服装材料。
10.2.1.1
气溶胶污染控制——落菌或采用其他适当手段用来决定Φ-X174噬菌体气溶胶计数的背景。
10.2.1.2
非消毒空白材料控制——当测试非消毒样品时,可选非消毒空白材料控制可能被包括在确定测试材料在测试前没有被Φ-X174噬菌体污染的测试程序中。从同样的正在测试的非消毒材料中选择此样品,其他样品采用相同的处理和暴露程序,但用吐温80消毒过的营养液作为挑战悬液例外。
10.2.1.3
测试样品负控制——这些样品是由厚的整体薄膜构成。
10,
10.2.1.4
测试样品正控制——这些样品是由带有略大于Φ-X174噬菌体平均直径 (0.027 μ m)微孔的过滤基质组成。
10,
11. 检验
11.1 每个防护服样品在21 ± 5℃、30~80 %相对湿度与E171说明一致的条件写暴露24 h。
11.2 对于评价防护服材料的可能的降解机制而言其他预处理选择是必要的而不是11.1中的规定。
12. 噬菌体挑战悬液的准备
12.1 使用接种环将10~25 mL噬菌体营养液接种到装有大肠杆菌的250 mL锥形瓶中,在 35~37℃ (200~250 rpm)震荡整夜来培养细菌。
12.2 以1:100比例将整夜处理细菌培养液与100 mL 新鲜噬菌体营养液在1 L 锥形瓶中混匀。将烧瓶置于35~37℃下震荡培育 (12.1)。细菌培养密度为2~4 × 10
8 CFU/mL (约3h)。这种细胞密度相当于分光光度计上测量时,在640 nm处0.3~0.5吸光率读数。
12.3 将滴定量为1.0 × 10
9~1.0 × 10
10 PFU/mL的Φ-X174噬菌体5~10mL接种到细菌培养液中。噬菌体与细菌细胞的比例应在0.1~2.0。
12.4 接种细菌培养液在35~37℃下剧烈震荡1~5 h直至完全溶解。在640 nm处的吸光度读数停止下降时认为已完全溶解。
12.5 将培养液在10000 × g离心力下离心20 min,以消除大细胞碎片。将上层清夜倒入干净试管。
12.6 用0.22 μm的过滤器过滤包含噬菌体的上层清液以净化噬菌体溶液。
12.7确定储备噬菌体的滴定量并在2~8℃下储存。获得的噬菌体滴量通常在3.0~7.0 × 10
10 PFU/mL范围内。
12.8通过在噬菌体营养液 (9.1)中稀释储备噬菌体 (12.7) 到所需浓度 (15.4.2) 准备噬菌体挑战悬液。使用检测程序 (14节) 证实噬菌体终浓度。
13. 测试程序
13.1 按照测试方法D 1777,测量每个试样的厚度最接近0.02 mm (或最接近0.001in.)。
13.2 按照测试方法D 3776,选项C—织物小样品,测量每个试样的重量最接近10 g/m
2(0.1 oz/yd
2)。
13.3 如果当选,落菌可作为一种气溶胶污染控制。在无菌样品插入、填充、测试、排水,检测操作期间在关键位置放置菌落是为了识别出与气雾状或ΦX174噬菌体气溶胶有关的潜在问题。按如下步骤准备菌落:
13.3.1 将2.5 mL消毒过的熔融顶层琼脂放入消毒试管中,并将顶层溶胶的温度保持在45 ± 2℃。为每个菌落准备一个试管。
13.3.2 在每个顶层琼脂试管中0.2~0.3 mL 整夜培养的大肠杆菌。
13.3.3 涡管流出并将内容倾倒在底层琼脂表面的正上方。
注2——底层琼脂的准备参阅普通细菌学方法手册
(9)。
13.3.4 可以允许琼脂凝固,菌落可能要立即使用。
13.3.5使用后,解决孵化板与板的检测试验样品复制和积极的和消极的控制。
13.4当试验材料变形被怀疑造成此测试方法的样品暴露程序A的失败,使用样本暴露程序B。样本暴露程序B涉及到使用阻滞筛。使用阻滞筛时,可扩展或弹性材料的支持是必需的
13.4.1从表1中选择样品暴露程序A或B。
13.5 确定每个测试材料的一致性 (15.4)。
13.6 渗透测试单元在121~123℃、207~221 kPa即绝对压力 (30~32 psia)下消毒15 min。渗透单元可以冷却至室温。
13.7 消毒的单元水平放置在实验台上,将试样插入渗透单元,将试样外侧正交面朝向充满Φ-X174噬菌体挑战悬液的单元。
13.7.1 按下列步骤组装单元部件:在渗透单元和测试样品之间放垫圈,该标本和阻滞筛(如果使用),以及阻滞筛和法兰盖如图1所示。打开法兰盖和透明盖然后关闭渗透单元。建议单元体和测试样品之间使用聚四氟乙烯 (PTFE)垫片以防止渗漏。
16,10
注3——消毒的干净塑料胶片可替代透明盖。
13.8 以13.6 N-m (120 in.-lb) 将螺栓扭进测试单元中。
13.9如图2所示将渗透单元垂直放置在测试仪器中(排水阀向下),但不接触单元的管道。
13.10 关闭排水阀。
13.11 将60 mL Φ-X174噬菌体挑战悬液通过顶端进口注入渗透单元的小室中(可用消毒注射器或漏斗)。如果测试中液体渗透测试样品,随时终止测试。
13.12 观察5 min。
13.13 连接管道至渗透单元。
13.14 通过顶部进口给渗透单元供应加压空气。以不超过3.5 kPa/s (表压0.5 psig/s) 的速率慢慢加压至13.8kPa (2.0 psig)。
13.15 保持13.8 ± 1.38 kPa (2.0 ± 0.2 psig) 的恒压1 min,监测试样视图面是否有液体出现。
13.16 关闭压力,并打开单元阀门至通风口位置。
13.17 如果液体渗透在这一点上不可见,54 min后再观察标本。
13.18 测试结束后,打开排水阀排掉渗透测试单元里的噬菌体挑战悬液。
13.18.1测试确定在测试 (15.3) 中噬菌体毒性不再降低后,稀释和测定取自重复试验中最后测试单元的Φ-X174噬菌体挑战悬液。
13.19将单元横放在实验台上移走透明盖。
13.20移开盖后,立即将5.0 mL无菌营养液、0.01%表面活性剂,并暴露于试样内面的正交面。轻轻摇动渗透单元大约 1 min,以确保测试液与测试样品的整个观察面接触。应尽快用无菌吸管将测试液移到消毒瓶。有些材料会吸收测定液,其被大量用于清洗。如果需求量大,一定要调整报告中PFU/mL的计算。
13.21 立即按照14节测试。
13.21.1 如果可测试液中的噬菌体证明是稳定的在测试液体和实际测试之间可以有一个时间上的延误。
13.22 拆开仪器并清洗渗透单元。定期给管道消毒以免污染。
13.22.1 用清水冲洗残留物,并在121~123℃、207~221 kPa即绝对压力 (30~32 psia)下消毒15 min。
13.23 测试余下的样品及每个测试材料的阴性和阳性测试控制。
14. 分析测试
14.1 将2.5 mL消毒过的熔融顶层琼脂放入消毒试管中,并将顶层溶胶的温度保持在45 ± 2℃。
14.2 为每个重复测试即控制提供同样菌落。
14.3 试管停止加热后立即在顶层琼脂试管中加入0.5 mL检测基质准备接种试管。
14.4 每个接种试管中加入100 μL 大肠杆菌培养液。
14.5涡管流出并将内容倾倒在底层琼脂表面的正上方。
14.6 允许琼脂凝固,并将其在35~37℃下至少培养6~8 h。
14.7 观察菌落的形态,并如15节中描述的那样说明结果。
14.8 如果必须定量、菌落的总数太大难以计数,准备连续的1~10倍在噬菌体营养液中稀释测试液。测试用的噬菌体应像14.1~14.7中描述的一样。
15. 结果分析
15.1
控制:
15.1.1
气溶胶污染控制—落菌或采用其他适当手段用来决定Φ-X174噬菌体气溶胶计数的背景。
15.1.2
测试样品负控制—没有观察到Φ-X174噬菌体迁移阴性测试样品控制才能通过测试。
15.1.3
测试样品正控制—阳性测试样品控制应通不过测试。
15.1.4
非消毒空白材料控制—非消毒材料空白材料控制没有发现Φ-X174噬菌体检验滴定度 (<1 PUF/mL),将通过测试。
15.2
通过或不通过性能:
15.2.1该测试方法目的是测定单个样品材料或选自个别防护服材料部件在特定测试条件下的抗病毒渗透性能。在滴定测试中防护服材料样品展览没有出现Φ-X174噬菌体通过测试 (<1 PUF/mL)。
15.2.2本测试方法可以证明材料完整、支持广泛产品要求。以合适的统计设计和分析包括更大的数据集用作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程序(5.9)。
15.2.3
负控制—由污染引起的负控制可能性由于下列标准微生物制度和适当的无菌技术。每当有任何合理的怀疑、使用有效统计抽样方法重复测试。参照10.1.4密封指示。
15.2.4定量结果虽然可以以通过或失败结果表示的测试方法获得,但PUF/mL的数值不得用于实验室之间的比较。此测试方法的精确度报告仅仅是基于测试材料的通过或失败结果
15.3
Φ-X174噬菌体挑战滴定损失—测定挑战噬菌体挑战悬液测试前后滴定度。使用单元排出的噬菌体挑战悬液测定试验后的滴定度 (13.18.1)。Φ-X174噬菌体挑战悬液在测试过程中低于1 × 10
8 PUF/mL,测试无效,必须用足够高的初始滴度重复实验以致60 min测试结束后浓度达到1 × 10
8 PUF/mL。
15.4
兼容性测试:
15.4.1 一些测试材料会影响病毒渗透测试结果,因此要报告无效测试。影响病毒渗透测试结果的条件包括:测试材料或阻滞筛中的Φ-X174噬菌体或寄主细菌,大肠杆菌的失活;Φ-X174噬菌体和测试材料或阻滞筛的粘合;Φ-X174噬菌体的风干
(11)。应该确定测试材料、阻滞筛(如使用)和次测试程序中应用的微生物的兼容性。
15.4.2 如果测试材料(阻滞筛,如使用)包含任何抑制剂,应使用下列程序评估:
15.4.2.1 测试三个代表13节中测试的材料。
15.4.2.2消毒的单元水平放置在实验台上,将试样插入渗透单元,将试样外侧面朝向单元。
15.4.2.3 按图1装配单元的消毒配件。参考13.7.1。
15.4.2.4 以13.6 N-m (120 in.-lb) 将螺栓扭进测试单元中。
15.4.2.5 将单元水平放置在实验台上,接近每个材料的中间将2.0 μL可分量Φ-X174噬菌体加入噬菌体营养液,包含900至1200 PFU。
15.4.2.7 60 min后,数量上的测试应与14节一致。
15.4.2.8 用方程1计算控制测试滴定量与测试材料滴定量的比率
(1)
12.8中准备的和用于13节中测试程序的Φ-X174噬菌体挑战悬液的滴定量应为2 (± 1) × 108 PUF/mL,数倍于计算的比例。
16. 报告
16.1 陈述试验是在F 1670试验方法、试样暴露程序A或B的直接指导下。
16.2 描述测试材料和使用的抽样方法。
16.2.1 如果材料来自卷装的物品或服装则需报告。报告的类型(纤维和涂层组份)、供应商、批号和收到测试材料的日期。如果材料取自服装,在副标题下报告每种材料、复合材料、接缝种类或其它测试条件,以及取自服装的位置。
16.3报告以下信息:
16.3.1每一种试样材料的厚度和测试材料的平均厚度,
16.3.2每一种试样材料的重量和测试材料的平均重量,
16.3.3 试样材料的灭菌方法(如使用)。
16.3.4 兼容性试验中的计算比例 (15.4.2)。
16.3.5 所有控制的结果必须保证测试有效。这些结果包括:每个菌落位置PUF值(15.1.1)、每个阴性和阳性控制测试液的PUF/mL值 (15.1.2, 15.1.3),非消毒空白材料控制(15.1.4),噬菌体挑战液始、终滴定量(15.3.1)。
16.3.6 阻滞筛(如使用)的种类和说明书。
16.3.7 每次重复样品和再测样品的
通过或失败决定;如果选定,每次重复样品和再测样品的Φ-X174渗透量,以PUF/mL表示。
16.3.7.1如果此过程是用于质量控制或支持广泛产品的要求,应该采用正确的统计设计和大量的数据分析而不是本实验方法中的那些规定。这种类型分析可以包括,但不一定限于个别的测试样本的数目、带标准偏差的平均通过率或失败。如果计算,以PUF/mL为单位Φ-X174的渗透平均数和标准偏差可能被用在个别实验室中。置信限度可能也包括在内。
16.3.8由于可见液体渗透而测试终止,每个复制样品、再测样品、正控制或负控制的结果都需记录即通过或失败。
17. 精确度和偏差
17.1
精确度—此测试方法表1中程序A和B的精密度由多个测试实验室确定使用三种材料、一个负控制和一个正控制。这些实验室的测试结果显示所有实验室达成的所有材料的总协议和物质复制所有参与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测试的结果由研究报告提供。
17.2
偏差—此防护服抗病毒渗透性能透测试方法的程序没有偏差,因为结果为通过或失败。
18. 关键词
18.1 血液;血源性病原体;体液;Φ-X174噬菌体;防护服;病毒渗透
参考文献
(1) Shadduck, P. P., Tyler, D. S., Lyerly, H. K., et al, “Commercially Available Gowns Do Not Prevent Penetration by HIV-1,”
Surgical Forum,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Vol XLI, 1990, pp. 77-80.
(2) Kotilainen, H. R., Cyr, W. H., Truscott, W., et al, “Ability of the 1000 mL Water Leak Test for Medical Gloves to Detect Gloves with Potential for Virus Penetration,”
Performance of Protective Clothing: Fourth Volume, ASTM STP 1133, McBriarty, J. P., and Henry, N. W., Eds.,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Philadelphia, PA, 1992.
(3) Brown, P. L., “Protective Clothing for Health Care Workers: Liquid-proofness versus Microbiological 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Protective Clothing: Fourth Volume, ASTM STP 1133, McBriarty, J. P., and Henry, N. W., Eds.,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Philadelphia, PA, 1992.
(4) McCullough, E. A., and Schoenberger, L. K., “Liquid Barrier Properties of Nine Surgical Gown Fabrics,”
INDA Journal of Nonwovens Research, Vol 3, No.3, Summer 1991, pp. 14-20.
(5) Smith, J. W., and Nichols, R. L., “Barrier Efficiency of Surgical Gowns,”
Archives of Surgery, Vol 126, June 1991, pp. 756-762.
(6) Altman, K. W., ea al, “Transmural Surgical Gowns Pressure Measurements in the Operating Theater,”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Vol 19, 1991, pp. 147-455.
(7)
Geigy Scientific Tables, Volume 1—Units of Measurement, Body Fluids, Composition of Blood, Hematology, Somatometric Data,1984, (Lentner, C., ed.) Medical Education Division, Ciba-Geigy Crop., West Caldwell, NJ.
(8) Telford, G. L., and Quebbeman, E. J., “Assessing the Risk of Blood Exposure in the Operating Room,”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Vol 21, No.6, December 1993, pp. 351-356.
(9)
Manual of Methods for general Bacteriology,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Washington, DC 20006, 1981.
(10) Lytle, C. D., Felten, R. P., and Truscott, W., “Dye To Use with Virus Challenge for Testing Barrier Materials,”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Vol 57, No. 6, June 1991, pp. 1842-1843.
(11) Lytle, C. D., Cyr, W. H., et al, “Important Factors for Testing Barrier Materials with Surrogate Viruses,”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Vol 57, No. 6, June 1991, pp. 1842-1843.
ASTM 国际在和此标准中提及的与任何项目有关的任何专利权宣称的有效性上不采取任何立场。这个标准的使用者都被明确告知关于任何专利权有效性的确定以及侵害这些权利的风险都将在他们自己的责任范围里。
这个标准随时要受到责任技术委员会的修订并且必须每五年审查一次,如果没有被修订的话将被撤回或者重新审批。你的意见将被用来作为修改或增加标准的参考,请发送到ASTM国际总部。它们将在你可能参加的责任技术委员会的会议上被慎重考虑。如果你觉得你的意见没有得到公正的审理你可以通过下面的地址让ASTM标准委员会知道你的观点。
本标准由ASTM国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西康舍霍肯巴尔港100号, C700邮箱)授权。 通过联系ASTM上面的地址或者610-832-9585 (电话)、610-832-9555 (传真)或者 service@astm.org (电子邮件);还可以通过ASTM网站 (www.astm.org)可以得到这个标准的单独复印件(单份或多份拷贝)